境内医药BD交易2023年回顾和未来展望

原文发表于《医药经济报》2023第98期(总第4553期)

文 | 医药经济报特约撰稿人、和君咨询高级咨询师 史天一

今年1到11月,我国境内医药BD交易共42笔。2023年马上进入尾声,加上12月的交易数量,恐怕也难超过2022年的69笔。而2022年已经相对于2021年全年的111笔减少了37%。这和国内多个药企加强海外License-out合作有很大关系,对应的是创新药出海迎来大爆发,还有不少创新药企摩拳擦掌准备出海。不过,药企切忌盲目跟风,获得“国际声望”远不如换来资源、助力自身成长重要,通过License-out“出海”未必是获得发展的最佳方式,相应的还可考虑其他BD交易,例如境内BD交易。


BD的全称是Business Development业务拓展,某种程度上也可称之为资源整合。相对于今年被热捧的License-out、License-in BD交易,境内BD交易虽然数量不多,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尤其对于想开拓新品种的传统药企、现金流短缺或商业化能力弱的本土生物科技企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回顾2023年10-11月,境内BD交易共有8起,和第三季度一样,疾病领域中抗肿瘤类最多。已披露的交易金额里,最高的是迪哲医药与无锡市高发集团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交易额达7亿元人民币,为政企合作、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交易频率上,基石药业、丽珠医药三季度以来最频繁。继7月的一笔境内BD交易后,10月丽珠医药再次进行BD交易,获得兰晟医药抗抑郁新药LS21031全部技术。两次交易丽珠都是受让方,都是专利及技术转让协议,体现了丽珠医药打造覆盖研发全周期的差异化产品管线的战略路线。基石药业则在11月一连进行两笔境内BD交易,一笔将nofazinlimab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权力独家授予三生制药,另一笔则是将RET抑制剂普吉华在中国的独家商业化推广权授予上海艾力斯。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一般的BD交易是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基石药业和上海艾力斯同为生物医药公司,体现了同类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BD交易相互获利。艾力斯拥有一支聚焦肺癌领域、专业学术推广能力出色的商业化团队,已经覆盖核心市场区域超过1200家医院,基石药业此次和上海艾力斯的BD交易,就是看重了其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商业化团队,希望可以通过借势实现产品顺利商业化。虽然10-11月总的交易数量不多,但不乏知名药企。通过梳理今年1月以来的交易我们更可以看出,境内BD交易里面大有门道,潜藏着很多价值。

境内BD交易有推广、销售及商业化合作、权益转让、联合开发、研发及生产合作、授权许可、技术转让等多种合作方式,现在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今年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境内BD交易。

一、 益方生物/正大天晴:权益转让BD

今年8月,益方生物与正大天晴签署《许可与合作协议》,正大天晴向公司支付最高不超过5.5亿元的首付款及里程碑款;并按年净销售额向公司分层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益方生物作为交换,则授予正大天晴在一定期限内对D-1553知识产权的独占许可,目的让正大天晴可以在中国大陆范围内对D-1553进行从研发、注册、生产到商业化的一系列独占性操作。D-1553产品是益方生物自主研发的一款KRAS G12C抑制剂,用于治疗带有KRAS G12C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KRAS G12C抑制剂,目前处于临床II期试验阶段。

该交易是典型的权益转让类BD交易,交易双方分别是big Pharma和本土biotech药企。正大天晴是国内知名的大型抗肿瘤、肝病药物研发和生产企业,成立于1969年,企业实力雄厚,在江苏南京、连云港、上海建有6大研发生产基地,拥有35个年销售过亿元产品形成“亿元产品群”。在抗肿瘤领域,形成了一类新药安罗替尼(福可维)为代表的先进的抗癌创新药产品线。而益方生物则是一家创新型药物研发企业,由多位海归博士在2013年联合创建,2022年刚在科创板上市,聚焦于肿瘤、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创新型靶向药物,上市以来企业市值处于上升趋势,但多年以来持续亏损也没有营业收入,例如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元,归母净利润亏损4.83亿元。今年上半年,虽然营业收入实现8000万元,但净利润仍然为负。

益方生物将权益转让给正大天晴,立刻获得了数亿元的现金流,首先缓解了其财务压力,也让广大投资者看到了它产品变现的实力,也降低了自身的研发和经营风险;权益转让也有利于加快D-1553研发进度;更重要的是,正大天晴在药品研发、生产、营销等有着丰富的经验,双方各自发挥优势,未来有望加速D-1553的临床实验和上市进程,并且益方生物依靠正大天晴,产品的商业化安排也获得了保障。该交易还有利于双方的数据分享合作,未来益方生物还可以使用正大天晴的开发数据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开发、注册或商业化D-1553产品。如果益方生物因此获得收益,正大天晴将相应获得一定比例的该部分收益。

二、德琪医药/翰森制药:商业化合作BD

不同于正大天晴和益方生物的临床II期阶段产品权益转让,德琪医药和翰森制药的BD交易是商业化合作。今年8月,双方就在中国大陆希维奥等包含或由塞利尼索组成的产品的商业化达成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达成了分工,德琪医药继续负责希维奥的研发、监管审批、产品供销,而翰森制药则独家在大陆进行希维奥等包含或由塞利尼索组成的产品的商业化。作为回报,德琪医药获得人民币2亿元的分期付款,并有可能未来根据产品市场表现获得最高达人民币5.35亿元的里程碑付款。后续,德琪医药还可继续从希维奥在大陆的销售获得收入,而翰森制药将相应收取服务费。

德琪医药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创新抗肿瘤药物的生物制药公司。2021年,德琪医药组建了200人的商业化团队,当时德琪医药的想法是自力更生,独立进行产品商业化活动。2022年,希维奥在大陆开启商业化进程,当年销售收入1.6亿元,但销售及分销成本却高达3.55亿元,总亏损6亿元。商业化的不利伴随着其市值的缩水,总市值从2021年巅峰时的132亿港元缩水到今年4月份以来的十几亿港元。不过,其现金流较为充足,截至今年年中,德琪医药仍有现金流13.2亿元,还可支撑其继续独立商业化运作。德琪医药将希维奥的商业化交给翰森制药,更多的应该是意识到与其耗费资金和精力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不如交给擅长的合作伙伴,从而有更多的机会推动自身擅长领域的价值变现。

相对应的,翰森制药位列全球制药企业百强榜,市值是德琪医药的数十倍,营销团队实力雄厚,有巨额的资本可以支持其大规模商业化,已上市7款创新药全部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德琪医药与翰森制药的此次合作,可能也与希望在翰森制药的帮助下,推动希维奥进入医保目录有关。而翰森制药,帮助德琪医药进行商业化开发,也可开辟一个新的盈利点。

虽然经过此次BD交易,德琪医药从事希维奥销售工作的商业化团队会面临大的调整,需要解散或重新分配其他任务,之前铺设的商业网络也随之放弃,但长远来看,或许避免了继续商业化投入可能带来的继续亏损。

三、人福医药/胜普泽泰:研发及生产合作BD交易

不同于前两个案例是老牌企业帮助新创建的企业,人福医药和胜普泽泰的交易是新创建的企业帮助老牌企业。胜普泽泰成立于2019年,距今不过4年,而人福医药则已经成立30年了。

今年6月,胜普泽泰和人福医药签署了研发及生产战略合作协议,胜普泽泰帮助人福医药加速推进全球首创的抗耐药菌多肽新药研发及生产。作为回报,人福医药将支付胜普泽泰开发项目的里程碑金额1.4亿元,等产品上市后还将分得销售提成。

人福医药是麻醉及重症领域头部企业,在中国、美国、欧洲等地建有五个研发基地,目前在研产品近220余项。由于成立时间长,在临床重症领域的开发、注册、药政事务、营销等方面有丰富经验。

胜普泽泰虽然成立才4年,但已是业内领先的AI+多肽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CRDMO)平台公司,将药物结构大数据和AI结合,是专注于构建多肽、拟肽、多肽偶联药物从新药发现到工业化生产的一站式AI-CRDMO服务平台。胜普泽泰除了可以助力企业研发,还能提供研发到上市整个阶段的原料药生产服务。

双方此次的BD交易,有利于人福医药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加速该款多肽新药的研发过程。双方共同开发抗菌多肽新药,属于强强联合,未来可能还会针对产品的商业化,衍生出其他的BD交易。

四、兰晟医药/丽珠医药:技术转让BD

今年10月,丽珠医药和兰晟医药就兰晟医药开发的LS21031签署了一个大中华区范围内的专利及技术转让协议。丽珠医药获得相关技术,而兰晟医药则获得1500万元首付款,后续还可获得最高不超过7000万元的开发里程碑金和8000万元的销售里程碑金。丽珠医药成立于1985年,拥有8000多个员工,是集医药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医药集团公司,公司实力雄厚。丽珠医药聚焦精神、消化道、抗钟楼、辅助生殖等多个赛道,不断丰富多样化、差异化的产品管线,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其化学制剂中有多达19个品规的产品在国外1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注册批准。而兰晟医药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生物医药企业,致力于研发中枢神经系统领域创新药物。LS21031是兰晟医药花了十年心血研发的一款全新的PDE4D变构调节剂,在今年3月在国内获批了临床,适应症是抑郁症。此次技术转让BD,让丽珠医药丰富了产品管线,对兰晟医药来说,则给其悉心培育的新技术,找到了一个靠谱的主人,这种BD交易模式未来在国内大型药企之间和新兴生物医药企业之间,会不断增加。

五、迪哲医药/无锡市高发集团:成立合资公司

今年11月,迪哲医药与无锡市高发集团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其中,迪哲医药出资7亿元,持股比例87.5%。高发集团则出资1亿元,持股比例12.5%。该合资公司在白癜风、特应性皮炎、斑秃等局部的治疗领域进行含有化合物戈利昔替尼及化合物DZD8586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迪哲医药向该合资公司授予其所拥有的针对化合物戈利昔替尼及化合物DZD8586的在白癜风、特应性皮炎、斑秃等局部治疗领域研发、生产和销售药品所需的全部基础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及专有技术等),并获得合资公司支付的7亿元费用。该案例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政企合作,以BD交易的形式,实际上新建一个公司,迪哲医药技术入股,并引进无锡高新区1亿元人民币投资,有效补充了迪哲医药的流动资金。迪哲医药的前身是阿斯利康亚洲研发中心, 2017年10月起独立运营, 2021年12月在科创板上市。目前,阿斯利康和先进制造仍是其并列第一大股东。近年来,阿斯利康频繁与无锡高新区建立战略合作协议,此次的迪哲医药,也和阿斯利康重视和政府合作的风格一脉相承。对无锡高新区而言,此次BD则是首个政府投资亿元级的生物医药项目,将政企合作推上了更高的阶梯,对其他地区的政企合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六、未来展望

我国的创新药,尤其是生物医药,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美国等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熟的国家,分工、协作化还处在初步阶段。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对研发有着明确的分工,一个成型的药品,背后往往是数个公司在不同流程的分工协作。有长于做孵化的药企,专注于孵化到临床I期的阶段。而临床实验阶段,则有对应的药企专门负责。而进入临床试验III期后,可能会直接转手卖给头部药企,或者直接IPO上市,摇身一变上市企业。随着产业的成熟和发展,分工协作是必然趋势,未来我国传统药企、生物科技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必然会继续深化,境内医药BD交易也必然会持续增加。

短期来看,随着集采的继续及医药反腐行动的推进,更多的企业可能不得不进行BD合作。在当前融资内卷化的大环境下,诸多生物科技企业融资困难,通过BD交易,可以专注于早期研发,等项目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就可以将产品授权给传统药企,以实现技术变现,减轻财务压力,也可以节省商业化的成本,让技术和资金之间形成更快的循环。而传统药企也急需能带来高附加值的新品种。因此短期内,药企之间的BD交易有望继续增加。

长期来看,随着国内经济内循环的深化,及境内BD交易的增加和成熟,创新药公司可以转型为专注产品早期的公司,甚至分化为专注于孵化和临床实验的公司。而传统药企,则可以发挥自身在资本运作、人力资源、政策、市场营销推广、医疗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实现运营管理转型,专注于产品的上市、商业化、售后服务等项目。这对于我国药企内部效率的提升有着深远影响。同时,BD交易也对药企的对外战略布局方面有着诸多好处,可以借对方之力拓展供应链、市场,甚至实现全产业链布局。